土家族的“篮球”——棉花球

  棉花球是以投篮和扣篮为主要技术的民族特色体育运动,曾在我国武陵地区,特别是在湖北省土家族、苗族、侗聚居地区广为流传,已有近百年历史。

  湖北鄂西一带称之为棉花球、棉花线球,贵州、云南、湖南某些地区称作包包球、坨坨球。

  最初的棉花球大小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有的大如排球,有的小如垒球,有轻有重。

  其制作特点是用棉花作芯,外面用棉线、毛线或袜线层层绕而成,后经归纳整理,根据过去以棉花做芯的制作特点,定名为棉花球。

棉花球特点

  新颖的场地环境。棉花球比赛场地以篮球场为基础,在篮球场的4个顶角各安装1个可升降球篮,以球场的4个顶角为圆心,6米为半径画弧,并与边线和端线相交,扇形内的区域为限制区。场地共有4个可升降球篮、4个限制区和4条罚球线。

  较高的观赏价值。扣篮技术本是篮球运动中高大队员的专利,但是在棉花球运动中扣篮却是一项主要的得分技术和手段。这项运动不仅使参与者乐在其中,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对新的观赏价值更高的运动项目的需求。

  讲究传球技巧。棉花球比赛节奏较为流畅,传球时常常是假动作多,带有迷惑性,隐蔽性,动作幅度小,速度快,变化多,其传球的效果往往是妙趣横生,使人赏心悦目,

  鲜明的民族特色。球面上印有土家族传统“西兰卡普”花色图案,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赛事规则及习俗

  全场比赛时间为50分钟,分上下两半场进行,中场休息10分钟。最后以得分多者为胜。

  比赛开始前,先将参赛者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队6人,其中有2名队长,1人负责攻球,1人负责守球,比赛双方同时攻守两个球篮。

  比赛开始后,两队各推出1名跳球员至中心圈,由裁判抛球后双方跳球。跳球,即在中圈内,双方各1名队员站在靠近本队球篮一面的半圆内,一只脚靠近两人之间的线的中心,裁判员在两个队员之间将球抛起,待球到达最高点或下落时,被跳球队员合法排挤的比赛开始形式。

  比赛过程中,双方运用各种技战术声东击西,真真假假,相互攻守,力图将球扣入或投入对方球篮。其中,扣进1球得3分,投进1球得2分,因对方犯规在罚球线上罚球入篮得1分。

棉花球的传承及发展

  棉花球运动是一项以扣篮为显著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它集竞赛、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锻炼价值高,趣味性、观赏性强,易普及、推广等特点,在土家族地区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恩施、巴东、建始、宣恩、利川、鹤丰、咸丰、来风的土家族青少年仍青睐于此。

  该项目是在国际国内率先按照人们的身高划分“级别”的运动,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此项目适合在大中专各类学校及社会推广。

  从2000年春开始,湖北民族学院姚正国教授对棉花球运动进行了初步挖掘整理,并从场地、器材、比赛方法、竞赛规则、基本技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创新,使棉花球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和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