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与历史|哆毽

2020-06-16 11:15 中国体育博物馆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既是中华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我们迎来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时代,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无疑是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最为过硬的软实力之一。基于此,“体育文化与历史”将定期推送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文章,以期传播我国悠久而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广博的弘扬。

  哆毽,即拍毽子,是侗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并富有浓厚的爱情色彩。据考证,哆毽这一体育活动,在侗族人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公元910年以前,侗族群众便开始了简单的拍毽活动。最初,是以插秧期间打秧下田,互相抛接引起的。到了宋朝末年,侗族群众开始用稻草和青草扎成小球或小饼,在寨前屋后或山坡上抛打。元朝以后,就发展成为毽子,沿袭到现在,深受侗族青年男女的喜爱。特别是在春节前后,更是打哆毽的高潮期。

  哆毽分青草毽、稻草毽、芦苇毽、鸡毛毽四种。青草毽用一种叫野鸡草的嫩草扎成,稻草毽用稻草扎成,两种毽都形似葵花,底边绞成发辫型,中间以一束稻草作腰带,压瘪即成。芦苇毽是用芦苇秆剪成一样长的小棒,用线连成一体再插入底盘,形同一盘鞭炮。鸡毛毽是最讲究的毽子,用各种颜色的鸡毛扎成,毽下用两层白瓜壳做底盘,鸡毛管上还穿上铜钱和一种叫“茨谷”的珠子。这种毽子不但色彩艳丽,而且拍打起来铿锵作响。

  侗族哆毽的打法与羽毛球相似,但不用拍子只用手。以拍得最高最远,接得最稳、落地最少为优胜。其打法多样,因场地不同而定。有以鼓楼旁为场地的男子单打;有以侗寨小巷为场地的女子单打;有以山坡为场地的男女对打;有寨与寨相邀,十多人围成圆圈的团体赛。带有竞技性的打法是拍毽者分两队对拍,中间站一人叫“寨工”,“寨工”两面跑动截击毽子,如若一方被其截住,则罚一方出一人站在中间为“寨工”,直至其截住另一方毽子为止。

  侗家哆毽能手能一口气连续拍毽数百次,且拍法多变,身段优美。时而象凤凰起舞,展翅高飞;时而全身扑下,如“海底捞月”;时而似深山鸣泉,流畅舒展;时而如狡兔出穴,脚法敏捷;时而彩毽高抛,来个“鹞子翻身”;时而大跳送毽,犹如跨溪越涧;时而模仿猴子摘包谷,腋下击毽。双人对拍时,只见五彩哆毽在空中往返穿梭飞舞。毽子的“铿锵”响声和“啪啪”的击毽声,令人心旷神怡。每当节日,年轻人总是邀请自己的情侣对拍,彩毽在两人间飞来飞去,所以人们又称对拍彩毽为“飞花传情”。

  哆毽是侗族带有社交性质的传统民族体育运动,该项目不受场地和人数、性别、技术水平的限制,开展起来简便,如同现代社会的交谊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娱乐心智,还能联络感情,也是侗族男女青年相互结识的一种交往方式,深受青年人的喜爱。哆毽运动具有侗族文化的基本特征,雅俗兼备,参与性强,为群众喜闻乐见,是侗族人民创造的体育文化财富。在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通道侗族的哆毽能手作了精彩表演,受到大会的好评。

  参考文献:

  袁华亭.侗族哆毽及其体育文化特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61-62.

  卢兵编著.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体育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306.

  黄银华,卢兵主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158-161.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编委会编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上[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7:418-420.

  《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通道侗族自治县概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