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与历史|背箩球

2020-06-08 08:38 中国体育博物馆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既是中华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我们迎来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时代,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无疑是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最为过硬的软实力之一。基于此,“体育文化与历史”将定期推送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文章,以期传播我国悠久而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广博的弘扬。

  背箩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那地一带的壮族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背箩球的来由尚无从考证,根据南丹一带壮族民间的传说,清末明初,背箩球在当地广为流行。当地还流行着一首歌谣:“二月吉旦好风光,布农布衣喜气洋,龙师对对当天舞,背箩球赛满歌场,一个锦球似哥心,哥投棉球引妹唱,妹不嫌弃哥家苦,哥妹同上锦球场。”祖祖辈辈生活在那地一带的布依族、壮族人民就一直开展这种体育活动,壮语“背箩”的意思是“去玩爱情球”。背箩球多半选择在牛场或草坪上进行。

  背箩球的比赛场地宽14米,长24米。参赛双方各10—20人,人数相等,每场2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10分钟。上场队员每人背一只背箩,箩里放有一块标志为篮圈的牌子,牌子拖有一根长1米的绳子,这是真圈箩。但是真圈箩每队只有一块,而双方放置牌子的箩都很隐蔽,不易被发觉,到底在哪个队员的背箩里,那就靠对方去侦察了。

  比赛开始时,裁判员把锦球投向空中,由双方队员争夺。一方得球后,一分钟内若不投向对方的箩内,则违例,改由对方发球。投入对方假箩不得分,投入对方真箩才得分,投中一次得2分。双方各设护箩员1名,并有权换牌。如投向真箩时,球出手后还未投中前,护箩员方可将箩中的牌换走,这样投中箩内也不得分,一定要投中有真牌的箩才能得分,各方的护箩员要经常秘密变换。抢球时不能抓手,抓手为犯规。如果对方投箩时做一个假动作,但球未出手,护箩员这时换牌也是违例,对方投球时背真牌的队员不能丢、摆背箩。采取积分方式,以预定时间内积分多少决胜负,分数多者为胜。

  如今当地壮族人民已经把背箩球发掘整理为在篮球场上开展的比赛活动,并采用了比较现代的规则。背箩球需要运动员灵活机动,手疾眼快,可以锻炼人的机敏、耐力和体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韦晓康著.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208.

  张涛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154-155.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编委会编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上[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7:22-23.

  梁庭望著.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