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贝奇讷

  贝奇讷又称贝奇仁,鄂温克语叫“伊勒玻奇仁”,是由鄂温克族集体围猎演化而来的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

  生活在黑龙江的鄂温克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勇敢勤劳、纯朴智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十九世纪末以前,鄂温克族还保持着联合围猎的古老传统,这样形成的大集体狩猎活动每年春秋各举行一次。在联合围猎时,推举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老为总猎长,所属的各家族也要选出一位老猎手,作为自己家族的猎长,以协助总猎长指挥围猎。在总猎长的统一指挥下,猎手们根据野兽出没的时间,骑着马领着猎狗,带着弓箭和扎枪,从指定的地点同时包围议定的山林,当包围圈缩小到一定限度后开始捕杀被围猎的各种野兽,猎物平均分配给每个家庭,无论有无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能分得一份猎物,这体现鄂温克人团结互助、扶老携幼的传统美德。

  贝奇讷比赛是在一块矩形场地上进行,场地长40米、宽30米,在矩形的对角线的两端设有甲乙营池,营池半径为两米的半圆形。甲乙双方各6名队员,其中各1名队长。比赛一共4场,每场15分钟,每队轮换攻击2次,半场休息10分钟。比赛时,甲方为攻击手,乙方为被攻击对象。甲方在营池外布防,乙方5人在甲方营池内,主裁判员发令后,乙方1人离甲方营池3米外向给自己队员供球,乙方用手掌击球后即刻快速跑到对面的乙方营池。甲方队员接到球后,用球投击乙方奔跑的队员,击中甲方得1分;没击中而乙方队员跑进乙方营池,则乙方得1分,乙方进乙方营池后从界外顺时针方向自动回到甲方营池,乙方5名队员轮流在甲方营池击球,击球后往乙方营池跑,乙队队员在两营池之间奔跑过程中被球击中身上任何部位都有效。乙方击球手如果3次没打着球,或打出界外和甲营池内,则甲方自动得1分。攻击手之间可以互相传球,把球传给攻击对方有利位置的队员。累计4场得分多的队为胜。

  贝奇讷是一种适合于青少年进行的游戏活动。1996 年,黑龙江省鄂温克民族研究会原会长杜柳山先生著文,专门介绍了这种游戏的玩法,并将之整理发掘。2006 年,在黑龙江省鄂温克民族研究会的推动下,黑龙江省民委、讷河市政府等 7家机构在兴旺乡鄂温克学校中,重现了贝奇讷游戏,为这一新发掘整理出来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采取了录像,制作光盘等保护性措施,使之影像能够留存下来。贝奇讷运动中体现出来的集体协作、勇敢拼搏、良好互动人际关系的道德教化作用,无疑为青少年道德培育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使年轻人在和谐欢乐的气氛中锻炼勇敢顽强精神,培养集体协作的意识与相互沟通的能力,这对于青少年的培养,对于他们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贝奇讷项目运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跑跳能力、敏捷的身手、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也能够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持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涂建军编著.鄂温克族风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178.

  张广才.鄂温克“贝奇仁”狩猎文化意蕴探析[J].民族论坛,2014(03):61-64.

  编辑: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