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投绣球

  投绣球是广西壮族民间普遍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市广泛流传。据广西《宁明山临摹》花山壁画资料考证,壮族投绣球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但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飞砣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甚为时兴。据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用“飞砣”命名的五色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交址俗,上已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之后,投绣球风俗已是一种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和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每逢春节和“三月三”歌圩时,壮族群众都要举行投绣球比赛活动。投绣球的一种民间形式是男女分甲、乙两队,甲队选出两名歌手投绣球至乙队并唱一首歌,乙队接到绣球后派两名歌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送还甲方,并回歌一首,如此循环往复。参加“送球”、“还球”的歌手一般都是7步成诗的民歌高手。投绣球的另外一种民间形式是在场地上立一高10米左右的木杆,杆顶钉有中间挖成圆洞的模板,男女分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以穿洞而过者为胜。

  近年来,经过规则整理的投绣球活动,已经成为一项对抗性的传统体育项目。

  高杆投绣球比赛是在长26米、宽14米的长方形场地举行,场地中央立有高9米长杆,杆顶竖装一个直径1米的环形投球圈。比赛使用的球是用结实耐磨的绸布或花布作外层,内装细沙石,球体系一条90厘米的长绳做抛投引绳,比赛时需准备5种不同颜色的绣球各3个。比赛时,运动员在一方向的得分区内将球抛向球圈穿圈而过,使球每落入另一方向的得分区内1次即得1分。高杆抛绣球比赛有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和个人赛均分上下两个时段进行。团体赛的上下半时各为10分钟。上半时上场的是5名女运动员,下半时上场的是5名男运动员。参赛队在每场比赛的规定时间内,将10名运动员投球穿圈次数累计相加之和即为全队的总得分。比赛中,运动员将球抛出之后,要迅速跑向落球区,拾球进行反向投圈。个人赛的上下半时各为5分钟,比赛其余规则与团体赛相同。

  图片来源:nanning.china.com.cn/2016-06/12/content_8826101_10.htm

  背篓投绣球比赛是一项团体项目。背篓投绣球的比赛用球采用礼品绣球,直径为6厘米,重约80克,所系引绳长度不限,比赛场地设有投球区和接球区,比赛时间为3分钟。比赛可分男子比赛和女子比赛,参赛队则每队上场5名运动员。其中,4名运动员为投球手,每人限投6球;1名运动员为接球手。投球手在投球区内向另一端的接球区投掷绣球,接球手则必须身背竹背篓,背向投球手,在接球区内将球接入背篓内,姿势不限,每接1球既得1分。以在规定比赛时间内得分高者获胜。如有投进球数与别的参赛队相同,则以用时少的队名次列前。

  投绣球自古就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其活动简单易行,不但具有社交娱乐作用,而且能健身强体,深受壮族人民喜爱。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挖掘整理出了“抛绣球”这个项目,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法,经过加工整理的抛绣球活动已成为一项由“抛”改为“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1年10月,举行首届广西投绣球比赛,进一步推动投绣球运动的发展。2002年10月,广西第十届民运会抛绣球的比赛,在原来高杆投绣球的基础上,增设背篓投绣球项目,增补相关的裁判规则,丰富了投绣球的趣味性。2006年,投绣球成为南宁地区中考项目之一,南宁成为全国第一个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中考的地区。这项活动广泛的传播和开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具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及具有强身健体、培养意志品质等的价值也将得到充分的展示。

  参考文献:

  何卫东,伍广津.广西壮族投绣球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2):38-40.

  李富强著,其命维新: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实践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176.

  邹志兵,覃立成,蒋东升主编.新编大学生体育文化与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24.

  林继富.中国民间游戏总汇球类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6.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编委会编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上卷[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7:233.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编.民族传统体育集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79-180.

  编辑: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 陈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