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绫球

  绫球游戏由北京地区满族、回族、蒙古族的“拽包”综合整理而成。满族发源于我国东北, 一到冬天白雪盖地,用手把雪攥成球,互相追打,成了儿童们喜爱的游戏。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这里夏秋时间长,冬春时间短,下雪的时间比东北老家要少,儿童们不能经常玩“打雪仗”的游戏了。于是,满族妇女将做衣服剩下的碎布缝成包,里面装上杂豆,代替雪球, 让孩子用些五颜六色的布包互相追打,发展成了一种“拽包”的体育游戏。因所用运动器材是布包,材质是“绫”;布包是正四方型,形状是“棱”;布包内的填充的是小铜铃,互相传递时发出“噹,噹”的声音,可以称“铃”。因为含有这三方面意思,所以定名叫“绫球”。绫球比赛双方用单手或双手把球投向设在场内底线的对方得分区,以得分多少判定胜负的比赛项目。

  绫球比赛场地为平整地面,长30米、宽23米的长方形。场地内画有中线、防守区、角球区、罚球线及端线外得分区。比赛用球由六块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布料制方形包,相对两块为相同颜色,球由3种颜色组成,同色相对,包内可装铃铛、豆类等填充,重量200克—250克。

  绫球比赛为40分钟,分上下两个半场,中间休息10分钟。比赛以队为单位进行,双方上场各5名队员。主要技术动作包括单手腹前、单手体侧、单手肩上掷球和双手胸前、单(双)手头部、单(双)手腰部接球等。比赛开始前,由主裁判召集双方队长,用投币的方法选择发球或场地。球未出手之前,双方队员必须在各自半场内。攻方投球得分或将球掷出端线,由守方队员在防守区内任意地点发球。当防守队员将球触及本方端线外时,由攻方在角球区发球。守方犯规,由攻方队员在罚球线后罚点球。比赛中,队员主要采用“二过一”“直传斜插”“三人背后跑位传球”和“空中接力”等战术配合得分,任何一方队员只要从对方防守区外将球投到对方得分区内即判得1分。在规定时间内,以双方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得分多者为胜。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124092697_549584

  绫球所用器材简单,竞争性强,观赏性和自娱性均很浓,深受青少年的喜爱。不但流行在北京满族儿童中间,其他民族儿童也都很喜欢,成为北京地区流行最广泛、流传时间最长的儿童体育项目。绫球运动由各种各样的抢、跳、掷等基本技能组成,因此可促进人体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等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队员接到球后只能持球跑3步,不能凭个人技术强行突破得分,只能靠队员之间相互配合默契才能取胜,所以开展此项运动可增加队员的集体主义意识。又因为比赛中队员要根据球和人员的运行路线做出判断,所以对人体各感觉器官的功能、分配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根据群众的要求,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对这个体育游戏进行加工整理,成为了北京市民族中小学普遍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并被列为第六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北京代表团表演项目。

  参考文献:

  林继富.中国民间游戏总汇球类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编委会编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全上卷[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7:123.

  赵忠伟主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44.

  赵书.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绫球”[J].满族研究,2001,(04):90-91.

  编辑: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 陈沫